立于渭北五陵原上,举目四望,秦咸阳宫遗址等宫殿基址星罗棋布,汉高祖长陵等帝陵屹立。
不远处,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以下简称“陕历博秦汉馆”)引人注目。主馆区7座建筑如北斗七星排列,彼此以廊道相连。从空中俯瞰,古老遗址与现代场馆交相辉映。
方寸之间,一览千年。近年来,参观博物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博物馆已成为人们文化休闲的重要场所、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印记。在西咸新区,各类文化设施和文化项目建设不断推进,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
博物馆,是一部跨越时空的历史长卷、一座文明交融的文化桥梁、一本翻不尽的未来之书。
“它来自汉代,长9.71米、宽1.98米,是省考古研究院渭桥考古队在汉长安城北渭桥遗址发现的一艘古船。”5月30日,陕历博秦汉馆讲解员马伟正在给游客讲解。历经千年时光,被河水反复冲刷,船体还能被还原,堪称奇迹。
“这就得说到这艘船的制作工艺——榫卯。”马伟娓娓道来,这种大量使用木榫板、木钉并联船板的技术在古罗马时期很流行,但在我国尚属首次发现。这艘古船体现了古人的高超技艺,见证了秦汉时期与世界各国交往交融的历史,是千年来中西方通过丝绸之路往来交流的见证。“丝路一号”的称号由此而来。
石铠甲、杜虎符、鎏金铜蚕……一件件精美文物,无声诉说着中华文明的璀璨夺目。武汉游客刘洪斌一路走一路看,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
5月18日,陕历博秦汉馆推出“秦汉文明”系列展览。展出的1500余件文物中,90%为首次展出。当天,一同亮相的还有“大美中国——秦汉文明专题展”之“城与陵”和“技与美”专题陈列展。
“秦汉气象令人神往,中华文明令人骄傲。”刘洪斌说。
博物馆研学,让学生在“行走的课堂”中品读传统文化。
5月29日,泾河新城中国茯茶文化博物馆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茯茶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罗荣利在为600多名学生上制茶课。
“孩子们在博物馆参观了解茯茶的历史文化之后,再上手操作,热情很高。”罗荣利说,看到孩子们对非遗感兴趣,他感到很欣慰。
据统计,2023年,西咸新区累计接待研学团队409个,研学游正在成为文旅教育市场的亮点。
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焕发新生机
历史是城市独特的记忆,文化是城市流淌的血脉。
陕历博秦汉馆向北不到1公里,全新改造提升的秦咸阳宫遗址博物馆已于5月16日开馆,最新推出的“大秦中枢·六合一统”陈列展览。展出的74件(组)文物均出土自秦咸阳城遗址。
再往北,文物主题游径“大汉紫道”蜿蜒而去,将串联起7座西汉帝陵、16个文旅节点,实现区域文旅景点串珠成链、一体联动,成为展示西汉政治、陵墓制度及文化艺术发展传承的重要窗口。穿行其中,就像和历史对话。
据了解,西咸新区范围内共发现不可移动文物280余处,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6处54个点。在秦汉新城,一边是302平方公里的辖区内有104平方公里是遗址保护区的现实,另一边是20万农业人口、15万亩耕地的现状。在遗址保护与开发建设之间,在城市化发展与乡村振兴之间,如何才能找到平衡点?
“在城市建设中,太阳集团tyc5997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城市历史文脉,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西咸新区党工委书记杨仁华说,西咸新区一直在探索将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融入现代生活,将历史文化与城市发展相融合,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沉睡千年的遗址,也造福着周边群众。端午节临近,秦汉新城窑店街道刘家沟村20家农家乐迎来旺季,游玩访古的客人络绎不绝。“村里家家户户都办起了窑洞农家乐、窑洞民宿。祖祖辈辈居住的窑洞,现在成了‘宝贝’。我家办的窑洞农家乐一年净收入近20万元。”59岁的村民胡宝全高兴地说。
村民何银红担任文保员20多年,如今还兼职当导游。“陕历博秦汉馆里的皇后之玺、西汉三千兵俑、长陵瓦当都出土于我的家乡。想到这些,我就充满自豪。这里,抓一把黄土都是历史。”何银红说。
城市因文化更美好
“这次博物馆日,太阳集团tyc5997还推出了基于文博行业服务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全平台大型3D实时图形引擎、国内首创的实物隐形3D水印技术,结合AR技术、裸眼3D技术,展示多项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的应用产品。”空港新城辖区企业陕西丝路创想品牌文化科技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沛珲表示,他们以数字科技的表现手段,用更有互动性与体验感的形式,让历史文化“活”起来。
为了推动文物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秦汉新城与多家文博机构开展博物馆数字化改造和文创合作,采集文物1万余件,利用数字技术还原、解析并建成历史文化数据资源库“秦汉历史文化资源云”。
95后西安市民陆文说:“我是《大秦赋》的粉丝,看了这部剧以后,对秦文化特别感兴趣。现在,每到周末,我就会到秦汉新城逛逛。”
陆文口中的《大秦赋》是由秦汉新城影视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秦汉影视”)参与打造的电视剧,2020年在央视总台播出。“文化是太阳集团tyc5997的立身之本。”秦汉影视总经理王艺青认为,《大秦赋》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因为秦文化本身的影响力。
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成为影视文化产业发展的沃土。
目前,秦汉新城影视文化产业基地聚集了268家影视企业,覆盖影视文化全产业链,培育孵化企业19家,注册资本超20亿元,入驻企业参与和储备项目总量超过300个。
置身于“活化”的历史中,人们总能从“不忘本来”中获得“开辟未来”的力量。
如今,西咸新区正加快推动秦创原文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挂牌,通过强化科技赋能,提升展示利用水平;加快引入数字研发、短视频内容生产、直播电商运营等,打造文旅科技产业集聚区……